光明日报:汉文化铸就江苏师大校魂

来源:新纪元网站编辑部作者:光明日报时间:2012-10-30浏览:139设置

       一所从苏南迁到苏北的学校,如今已在苏北这片热土上深扎根脉近60载。60年的风雨砥砺,铸就了其“厚重笃实”的灵魂,60年的默默奉献,成就了其耀眼的光环。 

       何谓“厚重笃实”?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徐放鸣教授动情地说:“不求名,但求实;不慕浮华,但求本真。” 

       的确,作为苏北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将苏南的钟灵毓秀与苏北的豪迈奔放水乳交融,在徐州这片饱经战火创伤的土地上哺育出层层新绿,培育出代代英才。 翻开江苏师范大学菁菁校史,一个又一个深入人心、化作符号的名字跃入眼帘:著名汉语言学家廖旭东、著名诗人吴奔星、中国古代文学家王进珊、吴汝煜…… 

       特有风格——南方的种子,北方的土壤 

       1958年,江苏师范大学的前身江苏师范专科学校从无锡北迁至徐州,南方种子从此在北方扎了根。 

       随之而来的,还有廖旭东、吴奔星等一批文人大家,他们深深吸引着求学若渴的学子,徐州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大学前称)也进而成为上世纪60年代初书生心中的圣地。 

       此时,徐州四处鼓荡着“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有人质疑,习惯了江南涓涓细流的徐师院能否在苏北生存下来?危急关头,一个坚定有力的声音响起,“徐州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周恩来总理殷切的关怀让徐师院得以保留。 

       江苏师大人深知,要想在徐州生根发芽,就必须兼收并蓄这里浓郁的地方文化。为此,该校打出了弘扬汉风的“组合拳”。一是成立汉文化研究院,搭建继承和弘扬汉风的舞台;二是在全国率先采用古风汉韵式的毕业典礼;三是组建民乐团,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汉文化得以传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对汉文化的执著使得江苏师大成为汉文化的传承高地,汉文化的核心也日渐成为江苏师大的校魂。 

       “正气凛然、虚怀若谷等气度是汉文化的核心,用汉文化办学,就是要培育出堂堂正正的人。”江苏师范大学校长任平教授如是说。 

       该校1988级毕业生王强就是这样一位堂堂正正的人。 

       1992年从徐州师范大学毕业后,王强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在高等教育贫瘠的盐城市执起教鞭。2008年被查出恶性肿瘤后,王强依然全心扑在教学和科研上,病情日渐恶化,王强的研究从未停止。凭着这样一种精神,王强在生命结束前完成了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该著作获得了江苏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不图名利、踏实做人,是江苏师大学子共同的追求。连云港灌南县是个贫瘠的小县城,该县教育局局长田学金指着一组数据说,经济欠发达导致这里大量师资外流,可是,江苏师大的毕业生一个都没走。 

       “汉文化支撑起了江苏师大淡泊名利、厚重笃实的情怀,也将继续见证其未来的发展。”任平满怀信心地说。 

       重养成——严抓细抠,规范教育 

       “写一手认得识的字,说一口听得懂的话,写一篇读得通的文章,走出去有个教师的样子。”这是廖旭东教授对学生严抓细抠养成的要求。 

       廖老的这种理念在江苏师范大学一直延续着,并落实到了学科建设上。今年,该校实施了学部制改革试点,学校打散原有条块分割的22个专业学院,规划建设教育学部、城建与环境学部等九大学部,实行“一部两院两中心”制,即一个学部对应协调一个研究院和若干学院,并相应整合成立教学实验中心、科研试验中心两个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同时,该校将改革工作细化到个人,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进科研团队,有科研项目,进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目前,江苏师大一级学科硕士点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26个;2011年以来,该校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4项,在全省高校位居前列。 

       “大处着眼,细处落笔是我校近年来推出制度的共性,我们将沿着这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徐放鸣书记表示。 

        淮海经济圈的领头羊——科研擎天,服务踏地 

       作为淮海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振兴淮海地区经济发展。为不负使命,江苏师大一手抓科研,一手抓服务,以科研擎天,以服务踏地。 

       吴韵的精益求精与汉风的豪迈奔放,造就了江苏师大人在科研上严谨求真,大胆创新的气度。该校沈建跃博士就是这样一个人。 

       众所周知,氢能源是使用前景最广阔的新能源之一,然而因其不稳定性带来的安全隐患让不少商人望而却步。“能不能将氢能源固化从而增加其稳定性”,沈建跃一直在探索这个命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沈建跃最终带领团队成功将氢能动力源固化,这一研究成果引来众多商家的青睐,上海迪斯尼乐园就曾一次性订购1000台观光车所使用的固化氢量。 

       “高校科研绝不能关在象牙塔里,要打入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主战场。”任平校长道出了该校服务踏地的理念。 

       1998年,徐州师范大学成立江苏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明确提出“立足苏北,面向淮海,服务江苏”的科研目标,为解决区域发展矛盾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和实践源泉。 

       真心实意的付出带来了显著成效。睢宁是徐州最穷的县,2010年,江苏师大与睢宁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由桑农提供蚕蛹,学校提供技术生产冬虫夏草,收益大大提高,一亩地提供的蚕蛹可做20斤冬虫夏草,县里人直夸,“江苏师大是好学校,江苏师大人是好人!” 

       扎根徐州半个多世纪,江苏师大在吴风汉韵交融下的厚重笃实见证了其过去的成绩,也将见证她未来的荣耀 。

(新纪元编辑:单旋)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