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江苏师范大学坐落于素有“楚风汉韵 南秀北雄”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前身是1952年创办于江苏无锡的苏南军区转业干部文化速成中学,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为第一任校长。1956年正式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招生。1957年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为支援苏北建设,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原运河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60年代初,全国高校布局调整,周恩来总理指示:“徐州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学校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学校扎根苏北,艰苦创业,逐步发展。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9年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原徐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并入我校。1996年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并入。2011年学校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24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是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并蝉联该荣誉称号,连续十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七十余载办学历程中,涌现出著名汉语言学家廖序东教授,著名诗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吴奔星教授,戏剧家、中国古代文学史家王进珊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吴汝煜教授,教育家刘百川教授,心理学家张焕庭教授,历史学家臧云浦教授,地理学家罗其湘教授等一大批“师德为魂、学术为基、育人为本”的“大先生”,以其深厚学识滋养学子、以崇高精神感召后人,成为全校师生践行“师者之道”、涵养“家国情怀”的学习楷模。进入新时代,学校赓续“大先生”精神血脉,深化人才引育并举,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云集于此,潜心治学、扶掖后进,逐步形成老中青衔接、专兼职互补的高水平师资梯队。回溯半个多世纪的峥嵘岁月,江苏师范大学及其前身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与祖国教育事业发展同向同行。一代代师大人薪火相传,以“崇德厚学,励志敏行”校训为精神灯塔,在教育强国的壮阔征途上奋楫扬帆、砥砺笃行,镌刻下属于江苏师大的厚重足迹。

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设有22个专业学院以及敬文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首个非独立法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另设有独立学院——科文学院。现有65个本科招生专业,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数学),3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11个学科门类。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专任教师1861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021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66.4%,具有海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比36.8%。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33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7500人,学历教育留学生近400人。建校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近35万名毕业生,一大批取得突出成就的校友活跃在海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领域。

学校2021年获批“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优质师范院校”项目,2022年入选“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帮扶高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73项、全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1项、教指委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22项,被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收录优秀教学资源11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建有国家级部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5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7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获国家级精品教材和规划教材8部,全国优秀教材(基础教育类)二等奖2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人;获教育部虚拟实验室1个,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1项,教育部“语言学课程虚拟教研室”1个。承担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金课”1个。学校被教育部、国家语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全国唯一一家“经典诵读教育”学科(领域)培训机构,获评“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学校现有1个学科入榜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0个学科入榜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其中,中国语言文学进入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12%。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生态学9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8个学科入选省优势学科四期建设工程,10个学科获批“十四五”省重点学科。拥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科技创新平台1个、部省级科研平台43个,获批首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语言科学实验室。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49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7项(重大项目7项、领军人才项目2项、重点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项(国家杰青2项,国家优青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9项。发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国际一流期刊论文19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部级科研奖36项。43个案例入选全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4项。拥有2个江苏省重点培育建设智库,在“一带一路”研究及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智库成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获首届“中国智库学术成果优秀报告奖”。

学校注重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攻关,鼓励学科交叉融合,致力服务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深化校地战略合作,入选省首批“双高协同”试点单位,围绕省“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系、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5+X”未来产业体系,加快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与领军企业“双主体”共建,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与徐州、连云港、泰州等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各类产学研合作基地200余家。技术转移中心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等荣誉称号。牵头成立淮海经济区乡村卓越教师教育联盟。获批设立淮海经济区首家雅思考点。2017年获批江苏省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基地,2021年获批退役军人事务部全国首批“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

作为全国首批“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学校相继与英、美、澳、俄等国的156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接收76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学校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高校”“留学江苏目标学校”,入选教育部内地与港澳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牵头成立全国中俄合作办学高校联盟并成为首届理事长单位,牵头成立江苏-俄罗斯高校合作联盟、中国(江苏)—拉美高校联盟,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等组织机构。与大迈阿密亚裔商务联盟共建迈阿密商务孔子学院。获评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在马来西亚设立全球首个海外孟子学院。设有“一带一路”研究院(独联体国家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中拉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其中3所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设立“一带一路”研究院海外分院6所。与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里昂第一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等知名高校联合建设科研平台。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共建“中拉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与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学分互认项目。

学校坚守“立德树人”根本遵循,深耕思政育人与学生成长协同实践。党委学工部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咖啡时光·教授有约”主题教育网站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思政网站。学校获评“第三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示范单位”“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学校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学生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等高级别奖项。研究生获得全国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9项、江苏省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特等奖11项,获评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89篇。学校受教育部委托,组织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工作被《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学校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白手起梁溪,风雨兼程,弦歌不辍;丹青开锦卷,德才并重,理念常新。全体师大人正以奋进之姿、昂扬之志,聚焦“改革、拓展、转型、提档”重点任务,深入推进“一融双高”,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扬“守正出新,坚志勇为”的校园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聚力新师范建设提质增效,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向着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目标坚实迈进,为教育强国强省建设贡献江苏师范大学力量。

(更新时间:2025年9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