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的布置很简单,但是权盛(右)、曹真这两个女孩不简单:从城里的大学生到菜农,这个变化不是一般人能实现的。
看,这是她们的胜利果实
农村蚊子多,对付蚊子是一项“重要工作”。
早饭用的菜票放在麦当劳广告单上,但早饭跟它没一点关系。
权盛:女,22岁,2009年徐州师范大学新闻传播本科毕业。
曹真:女,23岁,2009年淮阴师范大学中文专业本科毕业。
家在徐州市区的两人原本都可以在城市里找一份舒适的工作,但现在,她们的身份分别是沛县朱寨镇马元村、王楼村的村支部副书记。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两个以前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的年轻人,现在却喜欢上了在田间摆弄土坷垃,悉心照看着属于自己的开心菜园。用她们的话说:这是放下笔头,扛起锄头,走在田头,心有奔头。
这里说的开心菜园可不是网络上流行的游戏,而是一座座充满生机的蔬菜大棚。从沛县县城沿沛丰公路向西行驶10公里,路边大片大片的钢架蔬菜大棚就出现在眼前,绿盈盈的萝卜秧、肥壮的花菜叶,还有长势喜人的大白菜……在菜园里忙着除草的就是它们的主人——权盛和曹真这两位今年刚大学毕业的女生。
付 出
两个城市女孩当起菜农
来朱寨镇前,权盛和曹真并不认识,但现在,通过江苏省大学生村官考试的她们因为共同的志向,成为了一对好朋友。说起在朱寨镇大学生创业园承包菜地的事,两人的心态都特别平和。权盛说,她在毕业前也找过工作,已经被一家单位录用。不过,到农村去锻炼自己的想法还是坚持到了最后。把这事和父母一说,立刻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曹真则认为,现在就业压力很大,只要父母支持自己又做得开心,其实在哪里工作都是一样的,更没有什么职业差别。
就这样,两位城市姑娘分别承包了6亩地,垦出属于自己的开心菜园。
所学知识用不上,一切都得从头学
“刚开始什么也不懂,看着一大块空地就蒙了。说实话,我们俩在家连花都没栽过,甚至都不知道菜花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所有东西都得从头学。”两个刚走出校门的女大学生遇到了问题,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在这里派不上用场。
承包的地里种什么菜、怎么种,都是问题,她们得到了朱寨镇大学生创业园的支持。镇上提供了种子,沛县农林部门送来了种植技术,她们又和当地村民结成对子,菜园也越来越是那么回事,菜园管理得十分精心,一排排蔬菜苗整齐划一,地里甚至连一根杂草都没有。累了,在田边歇一会;渴了,就喝几口从宿舍带来的白开水;饿了,就在菜园边吃点馒头。有时忙起来,连饭也顾不上吃。清晨到菜地里转转,成了她俩每天的工作,风雨无阻。
付出汗水自然有收获,菜园里的蔬菜一天天长大,她们的手上也留下了茧子。用她们的话说:终于体会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感觉,这种感觉累并快乐着。
红彤彤的大萝卜快要上市了
翻土、播种、育苗、分苗、剔苗、定苗、锄草、施肥、浇水、打药,这些本来非常陌生的工作,如今对这两个女大学生来说,已经相当娴熟了。
在菜地里,她们拔出一个红彤彤的大萝卜给记者看。“现在地里种的都是夏伏菜。你们看,这些红萝卜快长成了,再过20天左右就可以上市了,一亩地可以产出五六千斤呢;还有那块地里的白菜,现在的市场价每斤可以卖到一块多了……”
看着自己的汗水即将变成沉甸甸的果实,两个小姑娘晒得黝黑的脸庞绽放着收获的喜悦,她们俨然成了专业菜农。
生活条件艰苦,但是很快乐
刚来到朱寨镇时,权盛和曹真并不习惯,毕竟农村的生活条件、环境和城市里有差距,为这事两人甚至想家都哭过。她们的宿舍是镇机关大院里的一间平房,两张挂着蚊帐的床、两个写字台、两个行李箱、两辆自行车,再加上一些生活用品,把这个房间塞得满满的。至于电器,除了书桌上的两个台灯和一台电风扇外,就是前几天权盛男朋友的妈妈送的一辆电动车了。
“没有电脑、没有电视,除了看书学习,在这没有什么娱乐,最大的快乐就是骑车到5公里外的菜园子里转转,看到自己亲手栽种的蔬菜,比什么都开心。”
她们吃的也很简单。早饭,每人一块钱的标准到镇机关食堂吃些咸菜、馒头、稀饭;午饭,还是到机关食堂去,4块钱的标准可以吃到一份带肉的菜;晚饭,随便在街上吃点东西就解决了。至于口味,权盛说,还是家里的饭菜香,不过现在已经习惯了。
“我吃过自己种的萝卜,味道不错,感觉更好,就是觉得一定不能浪费了,那可是用汗水浇大的。”说这话的时候,两位小姑娘成熟的就像种了多年庄稼的农民。
两个月的风吹日晒,曾经白皙的皮肤和清秀的面庞也变得黝黑。“累是累,但是值得。”权盛说,刚来种地时,什么都不懂。比如播白菜种,撒少了成活率不高,撒多了就浪费。“原来很多东西都不懂,种过这一茬,下面就懂了。”她信心十足地说。
收 获
收获的快乐是在城市里找不到的
如果当初她们选择留在城市,也许都会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和收入。权盛介绍说,同学们毕业后有到邳州广播电台的,也有去外地媒体工作的,平均每月都有3000多元的稳定收入。曹真在淮阴师范大学的同学很多人当上了老师,也有人做了其他工作,每月也有2000多块的工资。
聊到现在的收入,两个小姑娘都笑了。原来,她们在这里除了在各自村庄任副支书的每个月1000元生活费外,就没别的了。“我们还承包了菜地呢,再过几天地里的菜就可以上市了,也能卖钱。接下来还要种西芹、莴苣、茄子、苞菜这些秋延迟菜,再往后还有早春菜。一年三茬菜下来,每亩地都差不多有几千块的收入。”一说到菜地,两个小姑娘知道的还真不少。她们认为,收入可能比在城市工作的同学少一些,但在农村承包菜地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还有耕种收获的快乐是在城市里找不到的。
她们身边还有18位“战友”
像权盛和曹真这样,在农村承包菜地的大学生在当地还有18位,2007年从徐州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苗永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2007年就来到这里承包菜地,是这群大学生菜农的“秘书长”,一个人承包了20多亩菜地。大学生们遇到什么难题,都会求助于这位老学长。
苗永乐告诉家人,自己要去承包菜地种蔬菜时,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种地是农民干的活,一个本科生,去种20亩菜,会被人笑话的。”苗永乐说,父母还担心他又不是学农业的,不懂技术和管理,种菜肯定会亏本。苗永乐一边“敷衍”父母,一边悄悄签下了承包菜地的合同。两年多时间下来,从啥都不懂成为了种菜的行家里手。
“原来父母都觉得我种菜肯定不行,只是混着玩的,他们前几天来到菜地,看到长出来的蔬菜,先是惊讶,后是欣慰。”苗永乐说,种菜和上班都是收获,种地能学到在大学和城市里根本学不到的东西。
菜还没收,已经有人“抢货”了
大学生村官们的到来,在朱寨镇是个新鲜事。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不在城市里工作而去农村摆弄锄头,让许多村民费解甚至误解,不过现在,这些洒满大学生汗水的菜园,已经让当地村民开始佩服了。大学生们的辛苦努力和成果,已经带动了不少村民也跟着学种菜了。朱寨镇组织委员胡春颖女士说:“这里的菜园可不是传统的简单劳作,也不是靠体力和传统经验,而是现代化、规模化、外向化的高效设施农业,这更需要大学生的技能、知识和眼光。”她还说,这片菜园形成规模后,蔬菜将通过合作社和上网销售,菜园的蔬菜还未收获,山东、苏州等地的蔬菜商就闻讯前来“抢货”了。
(新纪元编辑:赵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