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扛起建设淮海人才创新赋能先行区的时代重任

来源:宣传部作者:时间:2022-05-30浏览:238设置

徐州日报5月26日刊发我校刘礼明教授专访文章,内容如下:

扛起建设淮海人才创新赋能先行区的时代重任

刘礼明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世间最为宝贵的第一资源,是一个城市赢得未来竞争优势的战略财富,也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充分认识建设淮海人才创新赋能先行区之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去年底,省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传达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要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必须在中央顶层设计和江苏总体布局的战略框架下,找准发展新定位,扛起责任新担当,根据徐州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坚定不移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高水平建设淮海人才创新赋能先行区。这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折不扣推动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徐州落地见效的具体举措,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全市人才事业发展的总定位、总牵引、总抓手。

  当前,徐州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为迫切,特别在“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战略机遇期,徐州打造淮海人才创新赋能先行区不仅是徐州筑牢人才高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整个淮海经济区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都将产生积极深刻的巨大影响。一是真正成为国家人才强国雁阵格局的重要支撑点和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扛起“徐州担当”、贡献“徐州力量”。二是切实担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谱写“强富美高”新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三是继续巩固和保持区域中心地位和领头羊作用,为淮海经济区人才创新赋能提供“徐州智慧”“徐州经验”。

全面分析建设淮海人才创新赋能先行区之基础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不断提升人才政策含金量,切实强化人才招引力度,积极营造一流人才环境,人才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优势更加凸显。一是有着较为丰富的高校院所作为人才资源储备。较之一般地市,徐州拥有一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基数存量较大、创新基础扎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时代重任以及人才强国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时代要求,高校院所作为人才的集聚区、创新的策源地,担负着培养集聚人才、催化推动创新、服务引领发展的重要使命。二是有人才招引集聚成效明显提升作为重要基础。实施“人才高地28条”、“领军人才10 条”、“彭城英才计划”、“555”引才工程等,着力构建“赋能型”人才服务体系。举办“赢在徐州”双创大赛、“百企名校行”、“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恳谈会”等活动,全方位开展人才工作,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有人才引领赋能效用逐步增大的成功经验。近年来,徐州市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创出历史最好成绩,省“双创团队”、省“双创人才”等入选数均居全省前列。在全市各类人才创办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达356家,领军人才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7家。徐州通过搭建助力人才创业新平台,使人才创新赋能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在分析优势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人才工作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尚有需要追赶的空间,与全市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需要相匹配,还存在短板与弱项。主要表现为:部分板块和部门“思维理念”相对滞后,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抓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高能级科研院所、科创平台、研发中心尚显不足,对领军人才的吸引力、承载力不强;高校资源集聚的优势开发利用不够,“产才融合、引育结合”仍然任重道远;具有全产业链控制力的龙头企业和单项绝对竞争力的独角兽还不多,对创新赋能先行区所需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力明显偏弱;种子期和初创期人才企业亟需的风创投资金不能满足需要;人才工作齐抓共管的协同格局仍需进一步加强,服务人才的专业化程度需进一步精准,人才创新创业综合生态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等等。

切实扛起建设淮海人才创新赋能先行区之担当

  全面建成人才强市,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坚持目标牵引、问题导向,坚持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在加快补齐短板弱项中扩大既有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制度优势。为此,必须着力打造“制度、平台、生态、服务”四位一体人才工作新格局。

  一是完善高含金量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环境是良好体制机制。围绕“放权、松绑、激励、保障”等关键点,推出一系列改革政策措施。我们要用好人才评价这个“指挥棒”,切实破除“五唯”倾向;强化人才激励这个“聚焦点”,让人才智力付出“劳有所得”;破解身份管理这个“老大难”,落实“周转池”“双落户”等灵活用人机制。善于在人才管理措施上多做“减法”,在服务保障上多做“加法”,在激励支持上多做“乘法”,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

  二是打造高能级平台体系。我们要紧紧围绕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目标,深化与高校的协同创新,实施“一校一策”产学研深度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集聚和蓄能作用;加大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创建支持力度,加快建设省级以上科创平台以及各级各类创业创新园区,赋予重点“双创”平台特殊政策支持,实现平台、人才、项目、资金配置一体化。

  三是建设高质量的生态体系。人才成长依赖于环境,人才竞争也取决于环境。建设淮海人才创新赋能先行区,必须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生态环境。构建科学精准的分类分型人才评价机制,让人才各尽其能、各显神通,充分释放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真正让有抱负、有创造、有贡献的人才增强成就感、幸福感;切实加强人才创业金融扶持,推出更多优惠“人才贷”“人才保”“人才担”等金融创新产品,完善人才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四是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体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靠政策更靠服务,把服务做到最优,竞争则无往不胜。要主动服务人才,帮助人才解决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问题。要专业化服务人才,着力打造高水平的人才服务机构,建设“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提供管理咨询、财务会计、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助力人才企业快速成长。要精准服务人才,根据人才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定制式”服务,满足人才学习、工作、生活等多样化需要。要贴心服务人才,着力解决配偶安置、子女入学、住房安居、医疗健康、养老服务等“关键小事”,真正把徐州打造成为各类人才成就梦想的理想之城。(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人才办主任,教授)

报道网址链接:

http://epaper.cnxz.com.cn/xzrb/html/2022-05/26/content_656968.htm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