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新闻9月22日发布我校传媒与影视学院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内容如下:
江苏师大传媒学子用新媒体“唤醒”贵州古村沉睡记忆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藤甲新语”志愿服务实践团深入贵州省安顺市牛蹄关村阿歪寨,运用专业所学,通过镜头语言、数字化记录、融媒体传播等手段,为这个偏远山村的古老技艺插上新媒体的翅膀。团队成员用青春的视角和专业的技能,为乡村振兴注入传媒力量,让千年古法在数字时代重焕光彩。
专业镜头记录匠心传承,让古法造纸“活”在云端
走进牛蹄关村造纸坊,实践团队立即启动专业拍摄设备,用4K高清镜头完整记录古法造纸的每一个细节。从竹料选材的严格标准,到浸泡蒸煮的时间把控,从打浆成桨的手法技巧,到抄纸成型的瞬间美感,队员们以传媒人的敏锐嗅觉,捕捉着每一个珍贵的历史瞬间。“我们不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镜头说话。”团队负责人表示,他们计划制作系列短视频和纪录片,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同时,团队运用VR全景拍摄技术,为造纸坊建立数字化档案,让千里之外的人也能身临其境感受古法造纸的魅力。
数字化访谈构建发展档案,用数据讲述振兴故事
实践团队充分发挥传媒专业优势,与经济开发区宣传部负责人进行深度数字化访谈。运用专业的采访技巧和设备,全程录制访谈内容,并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村寨的历史变迁、经济发展数据、未来规划等信息制作成易于传播的融媒体产品。团队成员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梳理村寨发展脉络,制作数据图表和信息图,让复杂的发展情况一目了然。这些数字化成果不仅为村寨留下了珍贵的发展档案,更为其他贫困山区的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新媒体技术赋能非遗传承,让传统工艺插上数字翅膀
在蜡染馆和刺梨馆,实践团队运用无人机航拍、延时摄影、微距拍摄等专业技术,多角度展现传统工艺之美。队员们还运用AR增强现实技术,为蜡染作品制作数字化展示方案,让观众通过手机扫描就能了解作品的制作工艺和文化背景。对于刺梨产业,团队策划制作了产业发展宣传片,运用动画特效展示刺梨从果实到产品的全产业链条。
传媒青年担当时代使命,用专业力量点亮乡村未来
此次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传媒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团队成员运用所学的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学、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知识,为偏远山村提供了全方位的传媒服务支持。
“我们深刻认识到,传媒不仅是记录者,更应该是推动者。”实践团队总结道,“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我们不仅保护了珍贵的文化记忆,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能。”
团队表示,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持续为阿歪寨提供新媒体技术支持,帮助当地打造“网红村寨”品牌,让古老的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将此次实践经验推广到更多贫困偏远地区,用传媒专业力量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青春智慧。
让镜头成为桥梁,让技术点亮希望。在新媒体与古老传承的碰撞中,青春的力量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鹿璐 牟洁)
内容链接:https://economy.jschina.com.cn/rddt/202509/t20250922_35717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