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客户端9月12日关注我校智慧教育人才培养成果,报道内容如下: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十年答卷”
光明日报客户端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飒整理
在教育强国战略与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大批利用技术革新教育的专业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为师范院校亟待回应的重大时代命题。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正式启动智慧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并于2016年成立全国首家智慧教育学院,历经十余年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起“体系重构·数字赋能·跨界融合”的育人路径,形成了“三大方向、四位一体、五方协同”的智慧教育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师范院校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样本参考。
这项探索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对传统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三大困境的深刻反思:其一,专业课程体系滞后于时代发展,毕业生难以胜任教育数字化转型所需的复合型岗位,人才供给与行业实践需求存在结构性错位;其二,数字技术多停留于工具应用层面,尚未深度融入教学、实训与评价全流程,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赋能效果不显著;其三,校内外育人资源整合度低,缺乏稳定机制联动政府、中小学、企业及社会组织,跨界协同育人的实效尚未充分显现。为破解上述困境,学校于2014年启动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瞄准智慧教育前沿领域,在持续实践中凝练出“体系重构·数字赋能·跨界融合”的核心路径,构建起契合数字教育时代发展需求的智慧教育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体系重构——回应时代需求的课程迭代
针对课程体系时代性不足的问题,十年间通过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企业及社会组织的连续深度调研,并结合毕业生发展反馈与行业技术演进趋势,三次迭代优化智慧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起“三大方向+四位一体”课程体系,提升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度。所谓“三大方向”,即面向基础教育培养能胜任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教学的骨干教师,面向科技行业输送具备教育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面向高等教育储备从事教育数字化研究的科研后备人才。“四位一体”则聚焦智慧教育人才能力内核的重塑,强调教育理论、信息技术、艺术设计与工程思维的有机融合。
专业课程体系围绕“专业理论、教学技能、技术开发、资源环境”四大板块展开,在保留教育学、心理学等经典理论课程的基础上,系统论证、创新开设教育大数据、教育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课程。例如,通过开设《智慧校园建设与管理》,强化学生从需求分析、原型开发,到管理实践的全流程能力;同时压缩传统技术操作类课程比重,增设《教育人工智能》专题研讨课程,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应用的教育价值与社会伦理边界。这种“经典与前沿并重、理论与实践交融”的课程重构,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扎实而灵活的知识支撑。此外,在智慧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课程思政实现无缝融入,“四段式专业教育”贯穿始终,着力培养具有“以技术革新推动教育变革”使命担当的智慧教育专门人才。
数字赋能——构建“学-研-创”融通的教学闭环
为突破数字技术融入深度不足的瓶颈,改革着力构建覆盖教、学、评、管全流程的数字化支撑体系。学校通过与各大企业合作,建成智慧教学示范空间与智能化在线教学平台,打造沉浸式、交互式、数据驱动的学习环境。同步构建“精品教材+一流课程+教学微课+虚仿软件”的立体化数字资源库,其中3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部教材获评省级重点教材,为智慧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高质量、精品化的资源保障。
在数字环境与资源基础上,提出并推动“学-研-创”融通式教学模式落地。“学”强调主动建构,依托智能平台全面推行混合式学习、项目式学习(PBL)与研究性学习。例如,在《智慧学习环境设计》课程中,学生需为乡村学校设计一套低成本、易部署的智慧课堂互动方案,从调研、设计到测试实施全过程实战演练。“研”倡导深度探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自主申报课题,聚焦信息科技教学、人工智能教育启蒙、智慧教育资源设计等真实问题。近五年,本科生在SSCI、C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部分成果被一线学校采纳应用。“创”则以成果产出为导向,通过“学年作品”和学科竞赛推动知识转化与成果输出。从大一开始,学生每年需完成一项综合性项目作品——可以是学习APP、虚拟仿真实验作品、数据分析报告或智慧教育区域解决方案。毕业设计100%源自真实科研项目或企业需求,真正做到“真题真做”。这种“在学中研、以研促创”的闭环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跨界融合——“五方协同”机制下的资源聚合
面对资源整合不足、协同育人成效有限的困境,改革探索构建“高校主导、政府支持、中小学校参与、企业融入、社会组织协助”的五方协同育人机制。该机制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互利共赢为宗旨、跨界活动为载体、科学研究为连接”为基本原则,通过制度化合作打通资源壁垒,形成育人合力。
在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和学院的统筹指导下,专业与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协同育人合作,共建教育实验合作区4个,推动人才培养深度融入区域教育数字化改革进程;与30余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实施教学实习双导师制,实现本科生教育实习全覆盖;遴选21所教育实验项目校,支持学生将教学设计方案在真实课堂环境中落地实施;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实践实训双导师制、企业界锻炼等合作项目,聘请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践指导,学生作品可进入企业孵化通道;与社会组织合作设计课程内容,将行业需求融入课程设计,推动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动态对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在此基础上,构建“1+3+N”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1”指“学生卓越追梦工程”,作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核心牵引项目;“3”涵盖科研实训、校内实践、校外实习三类基地;“N”代表贯穿四年的模块化、进阶式、多样化实训项目。该体系能够确保学生的专业训练与创新实践覆盖率达100%,学生在真实、复杂、多主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中锤炼综合能力。
改革成效——服务教育数字化战略的人才培养答卷
十余年探索,成效显著。智慧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实践中得到系统检验,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获得社会与行业的广泛认可。
专业建设成果丰硕扎实。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江苏省品牌专业;专业教师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并获批教育部“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全国典型项目、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累计获得省级以上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一流课程、重点教材等近30项,构建起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
学生成长路径清晰、发展成效显著。培养七届共705名毕业生,就业率达98.01%,课程教学满意度达93.2分。学生在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获“挑战杯”全国金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等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20项,省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7项,3个班级获评“江苏省先进班集体”。大批学生考取世界名校和国内双一流高校研究生,多名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崭露头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或担任中小学信息中心主任、高校院系骨干,展现出扎实的专业能力与持续的成长后劲。
社会影响与行业认可度稳步提升。依托智慧教育人才培养的先发优势与丰硕研究成果,学校牵头面向全国发布首个《智慧教育宣言》,引发广泛共鸣。22所高校、10余家企业专程来访考察交流;受邀在全国性会议分享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经验5次;2项智慧教育研发成果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展出。国内主流媒体多次报道相关成果,进一步扩大了学校智慧教育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辐射力与示范效应。
智慧教育人才培养为国家教育强国战略与教育数字化战略提供了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需要顺应全球技术革新与教育变革的大势,主动应变、持续深化。未来,学校仍将秉持“体系重构·数字赋能·跨界融合”的改革路径,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为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持续输送“懂教育、通技术、有温度、能落地”的中坚力量,贡献地方师范院校的坚实担当。
(作者郑旭东 系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智慧教育学院院长助理、教育技术学系主任;杨现民 系江苏师范大学教授、人事处处长、教育技术学专业负责人;王娟 系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飒整理。)
报道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7c51e1107aca4101b9e9ee3ab4c5cf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