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集中居住既要积极作为,也要有“历史耐心”——2019年度江苏青年智库学者沙龙暨青年智库专家基层行苏北农村集中居住与环境改善专场在徐州举行

来源:宣传部作者:时间:2019-06-27浏览:870设置

  交汇点2019年6月23日报道在我校举行的2019年江苏青年智库学者沙龙,报道内容如下:

集中居住既要积极作为,也要有“历史耐心”

——2019年度江苏青年智库学者沙龙暨青年智库专家基层行苏北农村集中居住与环境改善专场在徐州举行

  “云南的花卉10元能买一大抱,诸暨的淡水珍珠卖两三元一串儿,好产品为什么卖成大路货?”“乡村振兴出现‘绿领’崛起。”“推进农村集中居住要有‘历史耐心’。”22日,由省社科联和江苏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2019年度江苏青年智库学者沙龙暨青年智库专家基层行苏北农村集中居住与环境改善专场在徐州举行。来自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省政府研究室等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就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绿领”崛起于乡村振兴

  在梳理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意义、原则路径后,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副总规划师胡天新重点论述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问题。他认为,城乡融合并非是指城乡空间融合,而是指不断健全体制机制,改革城乡二元制度,打通城乡资源合理流动的渠道。城乡融合也不同于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要改变农业农村封闭现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流向农村,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产业兴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云南的花卉本来是一个个性化产业,结果却变成10元能买一大抱;诸暨的淡水珍珠本应是高端产业,当地两三元卖一串儿,好产品为什么卖成大路货?”胡天新认为,农产品供应问题早已由供应不足转化为结构性问题。消费质量和差异化需求不断提升,但不少乡村产业依然片面追求规模。“乡村振兴贵在人才振兴,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专业人才队伍,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他说,随着工商资本下乡和农民工返乡创业,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一个有别于城市白领、蓝领的乡村“绿领”群体崛起,包括返乡创业大学生、农民工以及工商企业负责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他们有知识、技术、资金,有助于农业领域创新创业

今天的建设要成为明天的文化景观

  近年来,江苏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步履铿锵、成绩斐然。省住建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大威以“乡村振兴的江苏实践”为题,从历史的视角、以详细的数据和丰富的案例,全面透视了江苏乡村振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江苏有826个乡镇,18万个自然村,但在城镇化中,乡村资源外流、人口老化、村庄空心化,乡土特色破坏,公共服务短缺。江苏先后实施村庄环境整治(2011-2015)、镇村布局规划优化(2014-2016)、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2016-2020)等工程,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从2017年起江苏又提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工程,更加注重乡村的综合振兴、村庄与田园山水的共同营造、乡土文化的挖掘彰显、自下而上的多元联动,多元主体的共同规划设计。

  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系统工程。要抓好科学编制实施方案、积极引导进城入镇、尊重农民留乡意愿、同步配套各类设施、突出产业发展、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等重点工作,特别是要注重特色风貌塑造。刘大威认为,只有理念好、规划好、设计好、队伍好、建设好、管理好,才能建成经得历史检验的好作品,成为未来的传统乡村,“让今天的建设,成为明天的文化景观。”

生活方式变迁要与生产方式变革同向同行

  集中居住是生活方式的变迁,必须紧密依靠生产方式的变革来保证,没有生产方式变革做保证,就业、收入以及公共服务就无法实现,生活方式变革就难以有效进行。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认为,集中居住,核心是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分流,把原来的“职业农民” 变成更多的“身份农民” ;关键是推进“三变” ,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一观点得到了现场一位专家的呼应:“我老家那边普遍养鸭子,农民虽然集中居住了,但生产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带来一系列问题。”

  进城、入镇和留乡如何取舍?“补砖头” 与 “补人头”如何平衡?沈和认为,要鼓励进城、引导入镇、尊重留乡,集中居住要科学选址,力求靠中心城镇、靠产业园区、靠批发市场,做到便于生活、便于就业、便于出租房屋。“要坚持把引导农民进入中心城镇作为首选和最佳选择,让农民真正分享城市文明;要切实把农民利益扛在肩上,千方百计维护农民利益,真正让农民拆迁致富、生活幸福。”

抓集中居住要有“历史耐心”

  科学的人口研究成果是村庄布局规划的重要依据。“有调查显示,苏北农村进城、入镇、留村人口比例,大致是4:3:3或5:3:2,也有人认为,农村新生代普遍不愿留村,今后一个时期有可能呈现5:4:1甚至6:3:1。”省委研究室农村现代化试验区办公室主任储胜金在展示了一系列的数据和案例后说,推进集中居住首先要搞清楚哪些人要搬,想明白人往哪里去,农民的城镇化意愿动态变化,国家放开就业人口在大中城市落户以及苏北农村人口流向变化,都需要认真研究。

  从国际经验来看,伴随着工业化市场化进程,欧美的集中居住经历了从自由放任到政府必要的规划引导和干预的过程;拉美的工业化基础薄弱、政府治理能力不足,导致过度城镇化;日韩依靠政府主导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实现集中型城镇化。储胜金认为,推进农村集中居住,要有历史耐心和国际眼光,不急于求成、急躁冒进,善于吸取各国的经验教训。当前,要精心编制村庄布局规划,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统筹谋划人口和土地城镇化,注重整体推进与农户自主相结合,防范单纯的土地冲动。

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深入推进,乡村发展将处于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张小林认为,城乡的发展,不可能在各自封闭的系统中获得成功,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要在城镇化的动态过程中推动乡村建设,只有在城乡区域整体中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城乡资源的有效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分化发展有四种模式,即被城市兼并、衰败乃至消亡、乡村城镇化以及乡村特色发展。“在乡村变迁的过程中,哪些是值得永久保留的,应该通过建设发扬光大,现在要重点去做的。明明知道未来是保留不住的,现在还当做宝贝,不可取。”张小林说,要推动农村多功能发展,不要大规模建设,要小而特、小而专、小而精。有文化特色地方,即使没有人,也要保留。要激发乡村活力,逐步与现代文明接轨,与现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结合。

将生活质量的改善作为出发点

  通过对苏南、苏北、苏中集中居住情况的样本调查,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叶继红发现,江苏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工程对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同区域集中居住区居民生活质量差异显著。其中,苏南、苏中地区集中居住区居民生活质量已达到较高水平,而苏北地区仍然存在就业稳定率低、社会保障满意度不高、心理适应与调节能力弱等问题,制约了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作为一项惠民政策和民生工程,要以人为中心。叶继红认为,要将集中居住区居民生活质量纳入农民集中居住政策的绩效考评体系,将生活质量的改善和人的城镇化作为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要根据地区发展实际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工程,充分保障集中居住区居民的民生需求、持续改善其民生福祉,防止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的结果适得其反。

  会上,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黄贤金、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正平、省政府研究室经济处副处长吴国玖、江苏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马晓冬、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沈山、淮阴师范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孟祥海等专家也就农民集中居住话题发表了精彩观点。

交汇点记者 颜云霞 刘庆传 编辑: 颜云霞

报道网址链接:

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235/9oDjAGhQzPipC69t/1?from=singlemessage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