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童语同音,筑梦未来

来源:宣传部作者:时间:2021-10-14浏览:404设置

  2021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刊发我校语言能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家语委语言能力高等研究院院长杨亦鸣教授和袁伟的文章,文章全文如下:

童语同音,筑梦未来

作者:杨亦鸣 袁伟《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10日 05版)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教育部办公厅2021年7月21日印发的《关于实施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童语同音”计划的通知》,核心目标就是在“十四五”期间,“使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学前儿童逐步具备基本的普通话交流能力,为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奠定良好语言基础”。

  “童语同音”有利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扎实推进“童语同音”计划,特别是让尚未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保教活动的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幼儿园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保教活动,使这些地区的学前儿童学会使用普通话,便于他们在幼儿阶段就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渠道以及人际交往等方式,了解祖国各地新鲜和有趣的事物,潜移默化地接触和学习中华文化、中华文明,让其融化在血液中,为幼儿播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实施这种育人前移的方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孩子们从小就在心中打下对祖国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人生“底色”。

  “童语同音”有利于助推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学前儿童学习普通话能够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青壮年农牧民家长学习掌握普通话,有利于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要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不同,乡村振兴是要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都使乡村得到提升。当前乡村电商、民宿康养等乡村振兴新业态,都离不开普通话这一基本交流工具;乡村振兴的新文化建设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传播、弘扬创造,以及改变陋习旧规、形成文明新风尚,都离不开普通话这一基本交际工具。

  “童语同音”有利于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幼儿在语言关键期内掌握普通话不仅具有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普遍提升幼儿的语言交际能力、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在幼儿园阶段,学前儿童掌握了普通话,对于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课学习水平也至关重要。过去,一些幼儿进入义务教育阶段才边学普通话边学文化知识,比起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天然少了一半的优势,教育公平大打折扣。在农村和民族地区推进学前学普,是从制度起点上提高教育公平,从根本上有助于解决控辍保学的难题。同时,实施“童语同音”计划也有助于培养锻炼师资队伍,促进学前教育基础条件提升。

  积极开展学前普通话教育,扎实推进“童语同音”计划要注重实施路径的创新和落地。一是加强幼儿语言学习方法的研究。要注意农村方言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两类不同的情况,特别是在连片少数民族聚居区,有很多孩子完全不会普通话,且家长也不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他们不同于汉语母语者学习普通话,也不是通常的二语学习者,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聚焦民族地区、农村地区,通过开展“种子”教师培训、集中培训、送培送教等多种方式,提升幼儿园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严格落实幼儿园教师持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明确幼儿园辅导员普通话水平要求,加强选拔和培训。三是加强学习资源建设。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语言环境中儿童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普通话学习资源,可多采用儿歌、童谣、游戏、动画等利于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方式。四是加强质量监测。研制“学前学会普通话”质量监测标准体系,开展质量跟踪监测,观测学前儿童普通话学习过程,分析学习效果、研究学习规律。五是创设良好环境。发挥示范地区示范园引领作用,通过结对帮扶等手段,不断推进幼儿园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提升我国幼儿园语言文字工作整体水平。

(作者:杨亦鸣 袁伟,分别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国家语委语言能力高等研究院院长,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教授)

原文链接: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10/10/nw.D110000gmrb_20211010_3-05.htm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