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4-11-18  浏览次数: 2807

我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工程。2013年,学校明确提出就业工作重心由确保“就业数量”向提升“就业质量”转移,全面实施“就业质量提升工程”。学校不断优化“全盘考虑、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心服务”的就业服务工作格局,突出工作重点,夯实工作举措,全力打造毕业生就业工作成为江苏师范大学“质量工程”和“品牌工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全校全体师生员工凝心聚力、迎难而上,不断探索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搭建有序、高效的就业工作体系,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圆满完成了2013年工作任务。

按照领导要求,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通过调查分析,对2013年就业工作进行梳理、反思和思考,总结经验与不足,进一步理清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和重点难点,为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一、2013年就业基本状况

我校2013年来共有毕业生481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789人,本科毕业生4022人;师范类本科1277人,非师范类本科2745人。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校2013届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7.34%,协议就业率为77.83%,灵活就业率为4.18%,升学出国率为15.34%。2013届硕士研究生年终就业率为71.10%,协议就业率为67.43%,灵活就业率为2.28%,升学率为1.39%。

(一)2013届本科毕业生数据分析

1、就业情况

我校2013届本科毕业生共4022人,其中就业“3910”人,升学“571”人,出国“43”人,未就业“112”人。

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校本科生未就业人数为“112”人,占到本科毕业生总数的2.78%。根据就业指导中心调研及学院反馈情况来看,未就业毕业生主要包括四类学生:(1)已签约,不上交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持观望态度的学生;(2)未落实到理想单位,打短期工的学生;(3)准备来年考研或就业的学生;(4)上交就业材料不规范或弄虚作假的学生。

2、就业流向

在已就业的“3910”名毕业生中,中小型企业“2381”人,中初等教育“443”人,地方项目“53”人,三种就业类型占到就业学生总数的71.53%。中小企业就业已经成为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中初等教育就业人数比重较往年略有下降,比较符合地方教师需求下降趋势,近年来我校地方项目签约率较高成为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反映在我校自2007年以来对江苏省“大学生村官选拔计划”高度重视。近三年来我校本科毕业生考研率呈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3、地域分布:

2013届我校毕业生就业(含升学)地点仍然主要集中于江苏地区,但比例有较大幅度下降(2010-2012年基本稳定在90%左右),为70.23%。苏北五市就业人数达到76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0.1%,苏南地区就业人数11%,苏南地区尤其以南京、苏州、无锡对毕业生具有较大吸引力。由于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加之各地并不断加大人才吸引力度,扩大宣传,在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加强的情况下,部分毕业生开始选择省外发达地区,南方发达城市尤为突出。

4、就业率排名前十位和后十位的本科专业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就业率学院之间的差距比较大,不同专业发展不平衡,以音体美学院为例,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专业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运动训练专业的社会需求量明显偏低。

二、2013年就业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凡进必考”政策的普遍实施,新的路径性矛盾凸显。

2006年以来,事业单位尤其是普教系统普遍落实招考制度,由于各地方的实际情况不同,各地考试安排时间不固定,形式不统一,标准不确定,拉长了求职时间,扩大了就业变量,增加了就业难度。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新的路径性障碍。

第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人才本土化倾向严重。

  一些省市出台政策,以解决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为己任,提高了外地生源毕业生的准入资格,严重排斥外地生源毕业生。

第三,用人单位普遍提高用人“门槛”。

用人单位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能要本科生的要硕士。研究生就业层次下移,挤占本科生就业空间。“本科生考试,研究生考核”成为用人的“潜规则”。

第四,非师范生就业成为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校非师范专业由于建设时间短,社会影响力小,尚未形成品牌效应,毕业生所学专业多数社会边缘学科,与大型企业需求专业不对接,很难进入大型企业,而进入中小型企业,毕业生又不认可,学生就业存在层次较低、就业区域狭窄等问题。引导和存进非师范毕业生积极择业、充分就业、勇于创业成为我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第五,生源结构导致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农村学生多。作为一所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师范类院校,我校学生中的65%来自农村,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整体上看,农村学生是就业的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女生多。我校女生人数超过学生总数的60%,企事业单位过多考虑成本,因此能够提供的女性就业岗位明显低于男性;此外,女生就业的积极性、就业欲望明显低于男性,增加了我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招生的生源地一般为不发达地区。我校学生主体来自苏北,苏中特别是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学生数量少,苏北学生占到70%强。省外招生地域中山东学生主要来自鲁南和鲁中山区(枣庄、济宁、临沂、菏泽等)的相对比较落后地区。我校从河南、新疆、湖北、河北招生的情况也与之类似。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或由某一个部门单独完成,只有通过自上而下的全员关注、重视与参与,我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才会取得长足进步。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