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新的竞争格局 新的目标定位

来源:宣传部作者:郑晓坡 文/图 时间:2016-10-17浏览:1184设置

  徐州日报10月12日第4版刊登我校党委书记徐放鸣同志评论文章《新的竞争格局 新的目标定位》。

  全文如下:

新的竞争格局 新的目标定位

◎徐放鸣

  刚刚闭幕的中共徐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为徐州的未来发展勾画出清晰的目标愿景和明确的实现路径,是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紧密结合徐州实际贯彻中央精神和省委部署的战略谋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既令人鼓舞,更催人奋进。

  在“十二五”时期徐州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新起点上,党代会报告从两个层面规划了新的奋斗目标:一是在立足江苏寻求独特发展定位层面上,要当好苏北全面小康排头兵、苏北振兴强引擎、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增长极,进一步强化徐州在苏北发展格局中的领先优势和带动作用。二是在放眼全国乃至国际竞争的层面上,首次鲜明地提出聚力建设“五个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全国老工业基地振兴示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宜业宜居的民生幸福城市。这就把徐州放到了更大的竞争格局和发展空间中来思考其定位,彰显其优势。省域的格局和全国的格局中的定位,都关涉到徐州的区位特点和竞争态势,应当相互联系起来看。徐州地处苏北,当好苏北的排头兵、强引擎、增长极,无疑可以为徐州参与全国同类城市的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而成为跨省域的中心城市、振兴示范城市以及重要节点城市的愿景,则可以引领我们跳出苏北、跳出江苏看徐州发展,在参与全国和国际竞争中寻求徐州新的发展空间和独特优势。两个格局中的发展定位,体现了未来徐州发展的战略布局,也是对徐州未来竞争潜力的科学判断,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咬定新的目标,努力开辟全面振兴和转型发展的新局面。

  明确了“怎么看”,还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干”。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构建全面振兴转型发展的“六个新格局”:创新引领的新格局、民生共享发展的新格局、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双向拓展的开放发展新格局、文化繁荣发展新格局、社会安定和谐发展新格局。这六个方面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五个板块,即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体现了增进民生福祉,满足徐州百姓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让人民在改革中更多受益,让百姓在城市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更强的幸福感。这些具体举措是立足徐州实际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方略的创新探索和生动实践,必将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全面振兴和转型发展的宏伟事业,为徐州的美好未来贡献智慧和力量。

  徐州发展的宏伟大业需要我们大家共襄盛举,徐州的美好未来需要我们一起去开辟。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文理工农医艺学科齐全,科教人才汇聚是徐州实现全面振兴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性条件,也是徐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最大优势所在。对于在徐高校来说,贯彻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应当进一步强化立足徐州、服务徐州、发展徐州的自觉意识,将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四项职能与徐州的全面振兴和转型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发挥各自优势服务徐州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围绕建设“五个城市”的新定位来思考高校如何在培养紧缺人才、深化科技研发、加快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参与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明、建设新型智库等方面发挥支撑性作用。在这些方面,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既有着各自的优势,也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可以在服务徐州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携手合作,共谋发展。首先是要深化对于大学与城市之间关系的认识,努力增强服务徐州发展的自觉意识,在服务地方作贡献的同时,也获得多方支持和资源,进而更好地发展自身。其次是要提高服务徐州发展的能力,促进教学和研究工作更加接地气,更加强化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性,将全面振兴的“徐州样本”作为多学科研究的聚焦点,发挥引领徐州未来发展的“思想库”作用。再次是要探索深化市校合作的体制机制,破除制约市校互动发展的种种障碍,进一步释放高校师生的创新活力。期待着在实现徐州发展愿景的奋斗征程中能够形成市校合作,互利双赢的大好局面。(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文章网址链接:http://epaper.cnxz.com.cn/xzrb/html/2016-10/12/content_386276.htm

返回原图
/